按照老周的指引,依據(jù)地圖導(dǎo)航的幫助,林曾找到了那條“怪路”位置.
漫長的省道,想要知道確切的地點并不困難。因為快到岔口五百米的道路上,一連好幾個黃色的標識牌,上面寫著“謹防爆胎,放緩速度?!?br/> 這個提示,在普通道路上并不常見。常見的道路提示牌,大多是“下坡危險”、“謹防路滑”之類,卻很少有這種直接提示預(yù)防爆胎的標識牌。
林曾搭乘的是私人載客的小車,雖然車費不菲,但勝在方便節(jié)約時間。林曾接近目的地時,就讓這位司機離開,自己徒步往分岔路口走去。
鷺島市靠近海西省南部地區(qū),氣候比清河市溫暖。
林曾看到,過路的車輛并不多,在這段并不狹窄的路段,明顯以低于每小時二十公里的速度緩慢行駛。
育種師的靈覺再次探查四周,這回,他能明顯感覺到,這段道路的氣場,和普通空間很不一樣。
那種古怪的感覺,林曾很難細說,只能靠著靈覺的探查,朝著分叉口旁邊的山坡上走去。
山坡無現(xiàn)成的山道,是一片非常普通的林子,自然生長的灌木,人工種植的山松,鋪滿地面的野草,構(gòu)成了這片山林多層次的結(jié)構(gòu)。
林曾踩在松軟的野草枯枝上,朝著越來越明顯的目的地走去。
茂密的灌木,遮擋住了他的身影,就算有人在路旁朝他所在的位置張望,也很難看到他的影蹤。
越往山上走,他越精準的定位目標的位置。
這種感覺,讓他心安妥下來,看來他這回沒有白跑一趟。
大約步行了百余步,林曾看到一叢枯黃的竿草叢。
就是在里面了。
林曾非常肯定的走到這片竿草叢旁。
竿草是地方上的說法,這種植物具體學(xué)名林曾沒有細查,只是聽江畫順口提過一嘴。
它葉似刀劍,成叢生長,一旦成型,很難用普通鋤頭清除。每到秋季,長出蘆花似的種子,隨風(fēng)飄散,是海西省山林中能夠和葛根藤媲美的惱人植物。
不過,江畫和林曾都不怕這種植物。
江畫手持鐮刀,三下五除二,就能清掉一片竿草。而林曾雖然最早對付它時,被割過手指,但在江畫的指點下,也逐漸成為清除竿草的小能手。
雖然在土地里,很遭人嫌棄,但它曬干之后,卻是燒火的好材料。葉片能點火助燃,枝干也能燒火做飯。
林曾還試著用竿草來煉制植物,可惜試了幾個類型的符紋,卻暫時還沒有煉制成合適的植物品種。
林曾從育種空間的架子上,取下一把月牙白色的鐮刀,鐮刀大約有他小臂長,刀刃細看并不鋒利,倒是不像利器,反而像是擺在博古架上欣賞的藝術(shù)品。
這是他從學(xué)徒試煉境中獲得的一柄農(nóng)具,漂亮的外表下,是毫不含糊的鋒利。
林曾持刀,在竿草根莖部位輕輕一劃,不動聲色間,七八根大約有他大拇指粗的竿草倒在地上。冬天失去水分的枯萎竿草,比夏天最旺盛時的更顯得脆弱,林曾清理起來,并不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