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不賺錢,大伯母便當真了。她“切”了一聲:“那玩藝兒能有啥錢賺,我估計你們在那里蹲一天都沒有人買的,你就由得你家鮮花折騰吧,別到時候連肚子都填不飽,照我說,你們就應該聽娘的,把鮮花早早嫁人得了,拿回點錢補貼家用好過?!?br/> 大伯母只知道母女倆上山砍木,在家里做木頭,哪里會知道她們具體賺了什么錢。
王牡丹也不惱,只是笑笑:“這是我們自己家的事,不用大嫂操心了?!?br/> 喲,居然還變硬氣了,大伯母鄙夷地看了王牡丹一眼,覺得王牡丹真是不聽勸,活該窮一輩子。
大伯母吸又粥回屋了,王牡丹搖搖頭,繼續(xù)折手里的菜。
……
姚鮮花做的擱筆架很受姚鮮肉學堂同學的歡迎,除了一開始的二十來個,后面陸續(xù)又接了十多個,擱文架十文錢一只,一共賣了三百多文,接近二兩銀子了。
這樣一來,姚鮮肉下學年的學費就有著落了,只要解決姚鮮肉的學費,其余的錢就可以用來當成家里的開銷了。
王牡丹只覺得壓在肩上的大石頭一下子松了不少,她看姚鮮花的眼神越發(fā)地欣賞,家里很多事情都喜歡征求姚鮮花的意見了。
而姚鮮花接下來又開發(fā)了一些小玩藝兒,比如參考現(xiàn)代的墻上掛勾,比如盛放針線的小木籃子,經(jīng)過集市上擺了一天攤后,她發(fā)現(xiàn)不管古代還是現(xiàn)代,女人和小孩的錢永遠都是最好賺的。
那天,姚鮮花又跟王牡丹帶上自制的小玩藝去老地方擺起攤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