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內維爾.張伯倫不喜歡乘坐飛機——在另一個時空中,他第一次乘坐飛機還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在前陸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挑起第二次蘇臺德危機之后。但緬甸顯然還不能與德國相提并論,因此,首相閣下決定乘坐軍艦前往美國。
????他選擇的是“倫敦”號重巡洋艦。
????這是一個折中的結果。一方面,一艘重巡洋艦已經足以顯示大不列顛首相的威嚴,而另一方面,它又不會像戰(zhàn)列艦那樣過分的刺激美國人的神經。
????在大西洋上,美國海軍的頭號假想敵是英國皇家海軍——對此英國人心知肚明——美國大西洋艦隊長期訓練的目標就是將皇家海軍驅趕出大西洋從而獲得它的絕對控制權。這本身并不是一個英國zhèng?fǔ愿意看到的局面,但在德國公海艦隊覆滅以后,這又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
????因此皇家海軍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的作戰(zhàn)對象也順理成章的變成了美國大西洋艦隊。
????而美國人對此也一清二楚。
????所以,如果張伯倫乘坐一艘戰(zhàn)列艦前往美國,那將必然會被視為一種示威的手段并進而引起美國各界的反感。
????這對于他迫使緬甸zhèng?fǔ退讓的方針沒有任何好處。一旦美國拒絕支持英國的意見、或者偏袒甚至公開支持緬甸,那么談判也就什么意義也沒有了——美國zhèng?fǔ只要表示同意緬甸的造艦計劃,英國的立場就不再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為了維護大不列顛僅有的一點榮譽,張伯倫不得不低調行事。
????然而他的低調其實一點作用也沒有。
????一九三七年四月十九rì,也就是內維爾.張伯倫乘坐的“倫敦”號重巡洋艦在英國民眾的歡呼聲中緩緩離開樸茨茅斯港的同一天,美國總統(tǒng)查爾斯.柯蒂斯向記者宣布,美國zhèng?fǔ“不反對”緬甸zhèng?fǔ提出的造艦計劃。
????這是美國zhèng?fǔ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一次明確表態(tài)。
????緊接著,美國國會的新聞發(fā)言人也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緬甸zhèng?fǔ的造艦計劃是“合情合理”的,“不應該受到譴責和責難”。
????最后,參議院和眾議院多名議員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記者采訪時對英國zhèng?fǔ強烈反對緬甸的造艦計劃的行為進行了公開譴責,認為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緬甸共和國的國家主權”,是“極端粗暴的無理行為”。
????盡管國會的新聞發(fā)言人很快再次舉行記者招待會,申明這些議員的言論“僅僅代表他們個人的看法,不屬于美國國會的官方態(tài)度”,但即使白癡也知道,這不過是事后的亡羊補牢而已。
????而且美國的官方態(tài)度已經非常明確:它已經完全倒向了緬甸。
????這一系列言論讓張伯倫和他的幕僚們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他們從沒有預料到美國人會如此旗幟鮮明的支持緬甸。
????盡管從過去的情況看,緬甸的dú?lì很有可能是美國暗中支持的結果,并且它也一直受到美國的扶植。但緬甸人的過度擴張已經明顯的觸及了美國的利益,英國人不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盛頓還會繼續(xù)支持他們。
????但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
????“誰能夠告訴我,美國人進行決策的依據是什么?”六十八歲的英國新首相這么詢問他的幕僚們,但沒有人可以給他全部答案。
????當然,一些因素是很明顯的。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是美國人對緬甸的看法——無論美國zhèng?fǔ、國會還是軍隊,盡管有人對緬甸的快速擴張和咄咄逼人的對外政策感到不滿,但卻沒有誰會將它看作一個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因為這實在太愚蠢了。
????雖然緬甸軍隊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但它裝備的重型武器卻完全依賴進口,而且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既然如此,還有什么值得擔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