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璦認真的看著書信,不自覺的咬著下唇,這種蝴蝶效應(yīng),讓他實在難以接受。
看著李世民的決定,李元璦心底清楚,這是唯一的機會了。
如果此次沒有攻取高句麗,少了駐蹕山之戰(zhàn),那可就虧大發(fā)了。
無論如何都不能重蹈覆轍。
只是……
李元璦突得心生無奈感覺,自己一個管后勤的,對于前線的戰(zhàn)事當(dāng)真是束手無策。
隨即他又撓了撓腦殼,貌似自己在前線也干不了什么?
就憑自己看過本《三國演義》,在軍略能玩過李世民、長孫無忌、李績這樣的大佬?
如果他們都搞不定,自己上去也不過湊數(shù)的。
看著信里的“當(dāng)?shù)亟祵㈩A(yù)估,九月即可能入冬。御寒之物,當(dāng)需盡快籌備,以安大局”,李元璦眼中閃著絲絲炙熱,自己能做的似乎只有把后勤弄好了,這一仗后勤才是關(guān)鍵。
棉衣,棉被!
李元璦道:“其實棉衣,棉被很好籌措,這是定數(shù)。我大唐不至于湊不齊十多萬套棉衣,棉被。這御寒,真正的關(guān)鍵是炭火。有炭有火,才能取暖?!?br/> “炭火?”李治詫異道。
“是的!”李元璦肅然的頷首道:“寒冬最難熬的是夜晚,尤其是大東北的寒冬,更加不是我們這些非本地人可以理解的?!?br/> 李元璦在后世總是聽說南方的冷是魔法傷害,北方的冷是物理傷害。來自北方的狼,在南方凍成了哈士奇。
說這話的那是沒有真正體會過正北或者東北的冷。
尤其是大東北,李元璦有過一次經(jīng)驗。
身處冬天的吉林,那冷的,灑水成冰真不是假話。
幸虧科技發(fā)達,家家戶戶皆有暖氣,他龜縮在暖氣里大門都不敢出。
他不知古代大東北的氣候跟后世相比怎么樣,但是就算如后世專家所言,唐朝全球氣候處于溫暖期,東北的溫度也不是輕易可以抵抗的。
僅靠棉衣棉被是不可能熬過東北的寒冬的。
必須要有炭火。
李元璦斬釘截鐵的道:“沒有炭火,即便征伐高句麗的兵士由北方府兵擇優(yōu)而選,亦抗不過東北的寒冷?!?br/> 李治深深的看著李元璦道:“真是如此,那只能勸父皇退兵了?!?br/> “為什么?”李元璦神色微變。
李治道:“供應(yīng)炭火,根本不符合實際。尋常炭火固然易得,可燒的太快,一節(jié)炭,支撐不了一個時辰。十萬大軍所需炭火,后勤根本支撐不住。你花費一月時間,將木炭送至前線,前線將士十日耗盡,后勤如何承受的起?”
李元璦一臉古怪道:“不對啊,朝廷發(fā)放的木炭一節(jié)可以燒三日呢?!?br/> 李治幾欲氣絕,沒有好氣的道:“還真是‘何不食肉糜’,朝廷發(fā)給你的炭是白炭,是朝廷上貢之物。是用上等硬木以特殊手法燒制的木炭,用白炭為十萬大軍取暖?你何不選瑞炭更佳?瑞炭是西域進貢的木炭,以西域稀有硬木燒制,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br/> 他頓了頓道:“何況白炭有致命弱點,極易受潮,東北濕冷,如何大批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