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反為十惡之首,遇赦不赦。
雖八議也不能免死!
“李幼良、李孝常,斬立決!”長孫無忌奏請。
“孫伏伽,你是大理寺少卿,你說該當(dāng)何罪,如何處置?”李世民問孫伏伽。
一身緋袍的孫伏伽在殿中顯得有些突出,畢竟別人全是紫袍玉帶。這位在隋唐兩朝科舉中都斬獲進士身份,尤其是在武德第一次科舉還榮獲狀元的大理寺少卿,其實今天來是憋了一肚子火,憋著一股子勁,要來跟秦瑯,跟皇帝爭一爭論一論的。
他要問鎮(zhèn)撫司憑什么可以繞過三法司,擁有這樣的捕人刑訊之權(quán)的。
可現(xiàn)在,看到皇帝這副猙獰的面目,聽說了這么多人牽涉到這個謀反案,尤其是李孝常居然還想迎太上皇復(fù)辟之時,他也不敢再犯顏諫爭了。
“二王謀反,皆認罪,罪為謀反,當(dāng)斬,然按八議,二王為皇親國戚,當(dāng)議親。皆為三品以上和有一品及以上爵者,當(dāng)議貴。”
“八議中,二王可議親議貴,故當(dāng)減刑二等,謀反罪雖八議不能改死刑,因此可改斬立決為絞立決!”
今天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也沒有人可以救這兩人。
但孫伏伽還是嚴格遵照武德律令規(guī)定,做出了改斬為絞的判決。
斬和絞都是死刑,但絞比斬低一級,尤其是對于有身份的人來說,絞死起碼是全尸,不用尸首分離。
李世民冷冰冰的道,“好,朕便按律法判斷此二賊絞立決,但要在鬧市當(dāng)眾絞刑。另李孝常開除屬籍。”這是連給宗室最后的一點臉面也不肯留了。
一般對于這些宗室啊重臣啊,多少會留點臉面,比如漢代對于宰相,就算有罪,也不會審訊判決,多是讓他們自盡,這就是給他們留了臉面,也就是刑不上大夫。所以漢代宰相們經(jīng)常自殺,其實倒不是喜歡自殺,而這本就是規(guī)矩,不自殺后果更慘。
現(xiàn)在李世民就不肯給二人臉面,一點也不給。
二王皆鬧市當(dāng)眾絞殺,立決。然后二王還要先削奪王爵,貶為庶人身份,對于他們的父親兒子、弟兄也要連坐同絞,對于堂叔伯、兄弟流放三千里,祖父孫子妻妾等籍沒為奴,所有家產(chǎn)籍沒,甚至要從皇家的族譜上開除。
李祎這一脈就算徹底完了,連之前死于王事的李叔良這一脈都無法幸免。
這就是連坐株連的恐怖,而犯了十惡之首的謀反大罪,就算是皇族宗室也無法幸免。
“長孫順德、劉弘基該當(dāng)何罪?”
李世民又問。
長孫無忌再次上前答道,“謀反,斬!”
不過這次孫伏伽上前力諫,稱二人既然不肯認罪,那么就當(dāng)重審,得有充足的證據(jù)才能判,還要求皇帝把二人甚至是整個案子都移交給大理寺。
畢竟,按制度,大理寺就是負責(zé)這些重大案件的,而刑部本身并不是負責(zé)審案的,是主掌刑罰政令,擁有對重大案件的復(fù)核權(quán),真正處罰權(quán)在大理寺,門下省擁有監(jiān)管權(quán)。
這么大的案子,卻全由鎮(zhèn)撫司在弄,直接繞開了他們大理寺,這就是侵奪他們的處罰權(quán)。
可李世民根本不理會孫伏伽的力諫。
這時宇文士及、陳叔達等宰相,也終于為長孫順德和劉弘基說話了,畢竟這二人都是武德功臣,是太原元從功臣,且二人并不認罪,也沒有直接罪證。
爭論半天,李世民依然不肯把這案子移交大理寺,但對于這兩位重臣,最后倒是網(wǎng)開一面。
“長孫順德論身份是外戚,論功勞是開國元勛,地位高,爵祿厚,可以說是富貴到家了。如今卻牽連到這謀反案中,諸位大臣都肯為他擔(dān)保,那朕便也給他一個機會,希望他以后能夠多看些古今典籍,從中吸引教訓(xùn),引以為鑒?!?br/> 李世民最后做出的處置是長孫順德免官除名,剝奪爵位,收回實封和永業(yè)田。
而劉弘基的處置也一樣,免官除名,剝奪爵位,收回實封和永業(yè)田。
兩人的兄弟、子侄在朝為官者,皆免官除名剝奪爵位,連子侄在三衛(wèi)為侍官者,也一樣除名。
并令回原籍居住,令地方官府監(jiān)視居住。
而劉德裕和長孫安業(yè)兩人,因為參與謀反證據(jù)確鑿,李世民要求與李孝常李幼良一樣處置。
“劉德裕斬立決!”
“長孫安業(yè)斬立決!”
·······
最后定下元謀十四人,從謀者三十七人,余下附逆者五百多人,另受牽連者多達三千余,連同他們被牽連進來的家眷、奴仆得有幾萬人。
長孫順德、劉弘基免官除名,奪爵。
李幼良李孝常二王絞立決,另外劉德裕等十二人斬立決,另株連斬首者數(shù)百,籍沒為奴者數(shù)千,流放者上萬。
這樁重大謀反案,便就此落下帷幕。
比起之前幽州李瑗、王君廓謀反案,這次可以說雖然還沒事發(fā),但畢竟是在天子腳下密謀的,危害更大,因此處置追究起來更嚴。
元謀十四人或絞或斬外,被株連斬首的還有數(shù)百人,更有無數(shù)人被籍沒為奴為流放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