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青上縹下,深衣承古往
三千衣冠史,韶華壓群芳
繞襟分直曲,大襟為其狀
寬下狹頭上,續(xù)衽勾其旁
上下有連裳,裾居側后方
盛行分先后,兩漢為其劃
上襦下為裙,戰(zhàn)國至明清
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寒來暑往
秋冬春夏
總不變那婀娜優(yōu)雅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不分秦晉
無論漢唐
流傳的是萬古芬芳
看我遙遙大中華”
跟《禮儀之邦》不同的是,《衣冠上國》的歌詞并不是碎片化處理,為了盡可能勾勒出濃厚的古風,使整首歌曲顯得大氣莊重,主歌部分采用了古詩詞的格式。在歌詞內(nèi)容上著重體現(xiàn)中華文化里面端莊典雅的風度儀容。
“深衣承古往”一句表示了深衣在漢服中的重要地位,“三千衣冠史”說明了華夏衣冠的源遠流長,“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點出了衣冠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正所謂“衣食住行”,為什么“衣”會在最前面,而不是“民以食為天”的“食”呢?
眾所周知,華夏之所以被稱作華夏,是因為“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服章甚至列在禮儀之前,可見在古人看來,衣冠有多重要,要不為什么不把華夏叫做“夏華”?
衣服的實用功能是蔽體遮羞御寒,而所以為遮羞者,人知恥矣。人先知恥而后有禮,故衣在禮前。
打個比方,動物也有食住行,但動物不會穿衣,這就是人跟動物之間最明顯的差別。
在現(xiàn)代社會,作為大吃國一員,時常把“民以食為天”掛在嘴邊,但實際上也沒有人會光著身子跑出去“食住行”吧?
就連流浪漢乞討者都鮮有赤裸著身體。
而在編曲方面,以華夏民族五聲調(diào)式作為旋律編寫參考和和聲的編排,主奏樂器大量運用了如古箏、笛子、民族鼓等華夏民樂,使得曲子磅礴大氣,而又極具民族特色。
可以說,《衣冠上國》和《禮儀之邦》,是真正得了要領的古風之魂,充分展示了漢族文化磅礴大氣又不失文雅的一面。
而在副歌部分,當那一句“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唱出來,再次引爆了網(wǎng)絡直播間,紛紛再次刷起了這一句,彈幕之多,密密麻麻的把整個屏幕畫面都遮住了。
當高興唱出最后一句“看我遙遙大中華”,他的表演也結束了,觀眾席上的大多數(shù)人都站了起來,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給了高興和他的團隊最大的歡呼。
當一個人的民族自豪感被引爆的時候,會變得極其敏感,好像字字句句都能讓他心情激蕩,“遙遙”一詞,再一次點出了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在文明的長河里,還有很多很多璀璨的明珠,等著更多的人去關注,去挖掘,去重視,將我們民族之美展現(xiàn)出來。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惟愿你我,傳承發(fā)揚。
聽著震耳的歡呼聲,高興哭了,眼淚掙脫了眼眶的束縛,從眼角溢出,順著臉頰滑落,他看了看團隊的成員,看到他們的臉上滿是興奮和激動,就和臺下的大部分觀眾一樣,哭著哭著他就笑了。
這一路走來的辛酸,仿佛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他看著人群中蘇景微笑著鼓掌,那道挺拔的身影,宛如一桿旗桿,雖然并不高大,但卻填滿了高興的心。
“謝謝你,蘇景?!备吲d在心里默念著,這一路走來,也說不上多辛苦,慶幸有你能懂。
高興的節(jié)目可以說是很靠后了,經(jīng)過這次的高潮,后面的節(jié)目對觀眾來說,多少有點乏味。
盡管節(jié)目還沒有結束,但一些媒體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網(wǎng)絡上發(fā)表了文章,由于之前的輿論,秋晚的話題在網(wǎng)絡上的關注還是很高的,這些文章一經(jīng)發(fā)布,便引起了眾多討論。
“直擊秋晚!蘇景編曲蘇軾作詞,《但愿人長久》成最美畫面!”
“經(jīng)典永流傳!青年音樂家蘇景煥發(fā)詩詞新魅力!”
“繼《禮儀之邦》后,蘇景再寫《衣冠上國》引爆秋晚現(xiàn)場!”
“高興《衣冠上國》驚艷全場,華夏文化到底有多美?”
……
晚會一結束后,蘇景一家人就直接回家了,白天寧希竹和蘇母老太太包了不少餃子,就等著晚上回家后吃。
家里,奶奶拿著手機,戴著老花眼鏡,一字一句的讀著網(wǎng)絡上的新聞,驚喜之情洋溢在臉上。自從寧希竹教會了她用智能手機上網(wǎng),她一有空就上網(wǎng)看關于蘇景的消息。
“你看奶奶這個樣子,像不像上了網(wǎng)癮?”蘇景看著奶奶低頭緊盯著手機,附在寧希竹耳邊輕聲說。
寧希竹隱蔽的在蘇景腰間使出二指禪,臉色不變的低聲說道:“哪有你這樣說奶奶的,你是不是在怪我?!?br/> 蘇景吃痛,但礙于家人在,又不敢齜牙咧嘴大聲喊痛,只能含淚把痛楚忍在心里,裝作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