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城墻。
劉鴻漸身著銀色輕甲站在城墻之上,身后則站著閻應元常鈺等人,臉上皆有凝重之色。
臨縣本就是一座小城,城墻也僅有丈余,皆部分城墻并非青石所鑄,一想到匪軍竟然攜帶佛郎機,劉鴻漸的眉頭也是皺了起來。
玩大發(fā)了!
“宣府那邊還是沒消息嗎?”劉鴻漸對身后的常鈺道。
早在幾天前,得知山西具體的布防情況后,劉鴻漸就對山西動了念頭。
劉鴻漸令常鈺派出三隊傳令兵,一隊直奔宣府鎮(zhèn),通知宣府鎮(zhèn)總兵魏鵬鴻引所部助剿,一隊帶著劉鴻漸的奏疏直奔京城,把奏疏交于兵部尚書李邦華。
另一隊則去向最遠的山海關,命山海關新任參將唐峯率兩萬遼東鐵騎來援。
征調軍隊是大事,雖然劉鴻漸自信就算不上報,崇禎也不會斥責于他,但難免會遭人詬病,他可是知道朝廷那些吃飽了飯沒事干的御史言官的厲害的。
御史言官在明朝可謂獨樹一幟,朱重八為了懲治貪污不法,專門給了這些言官風聞奏事之權。
所謂風聞奏事,即以告狀為業(yè),看誰不順眼了就打小報告,說對了老子有功,即使是說錯了也沒事,本來就是風聞奏事嘛,誰知道真的假的。
這些人放在現在,就是典型的鍵盤俠,逞一時之快,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見誰噴誰!
但明朝的言官比后世的鍵盤俠更勝一籌,因為言官是有組織有紀律的,今天張三上奏疏說王二麻子圖謀不法,皇上不相信。
沒關系,明天李四又上奏疏說王二麻子貪污受賄,皇上還是不相信,后天王五、趙六、馬七又上陣。
眾口鑠金,就算這王二麻子沒有犯事兒,皇上心中也必然犯嘀咕,最后輕則罷官了事,重則去與閻王下棋。
言官們獲勝,大贊皇上圣明,大伙其樂融融,明天繼續(xù)。
后世有云,明亡于黨爭,亦有云,明亡于言官,如此可見一斑。
劉鴻漸相信李邦華接到他的奏疏必定能直達圣聽,只要崇禎皇上提前知道了此事,那么就算那些御史言官再咋呼,崇禎必然也不會相信。
而且山西、陜西落入匪軍手中已經好幾年,以崇禎急功近利的性子,只要他說明這邊的情況,崇禎必然無條件的支持他。
經過山海關之戰(zhàn),劉鴻漸已經在遼東軍中建立起了微信,山海關的調兵命令想來不會出什么問題。
最重要也是最讓劉鴻漸擔心的反而是宣府總兵魏鵬鴻,倒不是說魏鵬鴻這人靠不住,事實上此人也是個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