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內,有追擊潰兵的,有押解俘虜的,亂作一團。
城中百姓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屋外到處都是喊殺聲,所有百姓不知就里,只能關緊門插躲在屋里瑟瑟發(fā)抖。
又是一個無眠之夜。
東方漸漸露出了魚肚白,雖才剛過中秋,但城外的枯草已經結了寒霜。
這年月,秋風已不能用蕭瑟來形容,冷冽、刺骨,所有人都清楚,又是一個難熬的冬天。
三天之內太原府大同府接連光復,千戶所士兵以及宣府兵臉上均洋溢著喜悅。
畢竟這兩座邊城皆是城高墻厚的堅城,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三天時間,別說兩座城,沒有五千士兵去填坑,一座都別想強攻下來。
大同一役,主攻的魏鵬鴻部近五千兵,斬殺民軍兩千余,俘虜八千余。
其中大部分民軍都是在睡夢中成了俘虜的,少部分人衣著不整的沖出來成了宣府兵刀下之鬼。
如何處置八千余民軍俘虜,成了幾人商議的重點。
來自萬歲山千戶所的常鈺、祖仇清等人皆有袍澤死于臨縣攻防戰(zhàn),建議殺俘以儆效尤。
身為宣府總兵,魏鵬鴻與民軍交戰(zhàn)最多,也最為痛恨民軍,他建議所有俘虜押解京城,聽憑朝廷處置。
其他人也多是圍繞這兩個方案發(fā)表意見,有建議就地處決的,有建議押解京城的。
然而劉鴻漸對著兩個意見都不甚滿意。
萬歲山千戶所皆是年輕人,還不知殺俘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且不說他們加上宣府兵目前的總兵力堪堪六千余人,還沒有俘虜多。
萬一被人走漏了消息,來個揭竿而起……又要掀起一陣血雨腥風。
而且你若有了殺俘的前科,以后誰還敢向你投降,怕是一見你來攻城,個個都拼死跟你干到底了,得不償失!
最重要的一點,農民軍即使再可惡,仍然是明人,確切的說,是吃不飽飯的明人,他們所做的一切,僅僅是想活下去,如果有飯吃,誰會吃飽了撐的去干這朝不保夕的勾當。
而魏鵬鴻為代表的傳統(tǒng)軍人所說的,把這些民軍押解京城,看起來更合適,但押解八千余人去往京城,又需要多少人看守?
一路上又要浪費多少糧食?
況且,朝中一幫是從沒打過仗、沒見過百姓凄苦的大臣,一幫是只知道農民軍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卻不知百姓為何不食肉糜的勛貴。
以朝廷對待農民軍的態(tài)度,無疑,這些民軍的結局仍然是處斬,只不過多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承天命,以懲不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