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張正書是有點內(nèi)疚的,畢竟趙鼎是一個非常正直的大宋好青年,如今張正書卻要給他灌輸一些暗黑的東西,這等于是在帶壞人家啊。硬生生把一個大宋好青年給毀掉,其實張正書是于心不忍的。
但是,張正書知道,這樣做反而更好。大宋不是缺人才,反而是人才過盛。文人相輕,歷來是你一套,我一套,他一套的。到底該聽誰的?不知道,那就只有爭了,爭到最后,損失的是國家。朝令夕改,偏生文人做決策的時候,什么時候真正考慮過后果,考慮過百姓能不能承擔(dān)得起?還不是腦袋一拍就決策了,什么字“治大國如烹小鮮”,嘴上叫得響亮而已,哪個又真正去民間做過調(diào)研什么的了?一個都沒!
歷代以來,真正被皇帝禍害亡國的,其實不多。真正禍害亡國的,恰恰是這些臣子。
在所有人的印象里,一個昏君就是亡國的標(biāo)準(zhǔn),但可惜的是,在中國算得上朝代的國家里,很少有皇帝直接導(dǎo)致滅國的。商朝的紂王,在人們的印象里就是一個暴君,酒池肉林,還建摘星臺。然而,真正的紂王卻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王,在位期間征服了東夷,酒池肉林之類的事,大多是周朝史官編的。商朝就相當(dāng)于一個各部落的聯(lián)合體,紂王滅東夷的舉動,使天下諸候都害怕了,于是就聯(lián)合起來滅了紂王,然后周朝建立了。
秦朝就不用說了,很多人都說是秦暴政,比如修長城啊,焚書坑儒啊等等。其實,這只是一方面,真正的滅亡根源在李斯和趙高,這兩人把秦國的希望都葬送掉了,秦國二世而亡,也不出意外了。
漢朝就更不用說了,西漢的外戚王莽,東漢的強臣董卓、曹操,哪一個不是掘墓人?待得兩晉,滅于八王之亂;隋朝雖然隋煬帝好大喜功了些,但真正的推手卻是宇文家、李家這些名門望族;唐朝亡于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是軍閥割據(jù),宋朝更是不堪,北宋的六賊,南宋的賈似道等等,哪一個是善茬?明朝就不用說了,那些文官的嘴臉,看了就厭煩。前面還喊著大明萬歲,后腳就迎了闖王進(jìn)城,后來闖王跑了,又迎了清兵。然而,他們還自詡道德衛(wèi)士,站在道德高度抨擊政敵,最是讓人嘔吐。清朝的袁世凱等一干臣子就不用說了吧,其實歷史大多相似的。
只是人們習(xí)慣了把亡國的責(zé)任歸結(jié)在末代皇帝的頭上,殊不知到了這時候,一個朝代幾乎是無可救藥的了。而無可救藥之前,往往都是官員做的孽。為什么?因為對于官員來說,換個朝代等于換個老板,對他們基本沒什么損失。不管是誰做皇帝,一樣要他們治理天下的嘛。既然是這樣,他們干嘛還要這么勞心勞力?
甚至想不到的是,越是抨擊當(dāng)朝宰相的文官,對朝廷的傷害就越大。
一個國家連勁都不能往一處使了,文官都互相扯后腿了,還想發(fā)展?那是不可能的事,瞧瞧文彥博和歐陽修就知道了,為了一己之私迫害狄青,為的是維護(hù)“文官集團(tuán)”的利益。他們兩個,還是北宋的文壇巨擘,可想而知這文官的品性到底如何了。
所以,張正書對趙鼎是有內(nèi)疚,但他的內(nèi)疚也只是一閃而過罷了。
趙鼎和他娘親,自然不會知道張正書內(nèi)心在一瞬間想了這么多事情,還以為張小官人都是為他們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