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即便是在北宋,也一樣能玩標準化生產(chǎn)。
只要給這些木匠一張尺度嚴謹?shù)膱D紙,他們就能按照圖紙,把你想要的東西給造出來。這種方式,其實中國人并不陌生,早在秦朝的時候,甚至戰(zhàn)國時的秦國,就這么做了。為什么不延續(xù)下來呢?那是因為秦失其鹿,天下逐之。待得漢朝建立后,罵一句暴秦那是“政治正確”的事情。至于秦制,自然沒人會提起要用了。事實上,漢承秦制,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只不過遮遮掩掩了一下,漢朝皇帝更加懂得體恤百姓罷了。
中國的政治歷來如此,只要把對方整倒了,那對方的制度是打死都不會用的。
這也是中國政治的悲哀,哪怕明知道對方的主張是正確的,卻因為政治立場問題,就是不用對方的理念,好彰顯出自己在政治上的正確性。
不過沒關系,中國人是很實在的,沒有利益的事,中國人是不會做的。等標準化生產(chǎn)展現(xiàn)出它應有的威力時,中國人自然就會“偷師”了。
“好,很好!”
張正書高興地說道,“快帶我去看看!”
這個老木匠把張正書帶到小院另一處,在樹蔭底下堆放著好似小山一樣的構件。
然而,這可難不倒張正書。在他的腦子里,已經(jīng)通過系統(tǒng)開始拼湊構件了。有系統(tǒng)就是好,能預先把構件在腦海里演示一遍。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應該也不會有什么不妥的,畢竟這圖紙是系統(tǒng)給的,只不過張正書稍微改了一下而已。只要尺寸沒錯,那絕對能組建成一架三用紡織機。
這三用紡織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將棉絮變成棉線的紡線機,另一部分才是紡織機。最大的奧秘,在于傳動的輪盤,經(jīng)過水力或者風力,甚至人力,都能帶動這機器轉起來。只不過,在宋人的眼中,就完全不懂怎么拼裝罷了。因為張正書雖然告訴這老木匠,這是紡織機,但他給的圖紙,卻是一個個部件而已。這老木匠哪里見過這樣的紡織機?能把部件造出來已經(jīng)很好了,拼裝?不好意思,張正書不打算外傳。
“小官人,這真的是紡織機?”
老木匠還是有點不相信,他做木匠活幾十年了,哪里見過這樣的紡織機啊,和宋朝這時候的紡織機一點都不像——除了紡織的那部分以外。
張正書點了點頭,說道:“日后你就知曉了……對了,把一架水車,一架翻車準備好,運到莊里的田地上。我要尋個地方去安裝它,看能不能將效率最大化……”他之所以有這個底氣,完全是因為腦子里的系統(tǒng)。
這個系統(tǒng)可不僅僅是抽獎啊,升級那么簡單的,它還能來個全景預演。張正書且認為,這是系統(tǒng)里最強大的功能,他覺得還沒開發(fā)最強的效果。
就是說,一旦張正書有需要,系統(tǒng)就會把已經(jīng)的條件結合起來,計算出最佳方案。然后,張正書就會在腦子里“看”到這個方案,還是全景的,完完全全符合他所處的環(huán)境。這種情況下,絕對是不可能出錯的。
所以,別看張正書好像閑庭信步一樣,隨手在這里,在那里圈個地方,其實他早就有最佳方案了,絕不是隨意而為的。然而別人不知道啊,以為張正書隨手一指,就是最正確的地方,難怪會像神仙一樣看待張正書。特別是李家村的佃戶們,他們都把張正書當成神來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