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朱瞻基的進諫,永樂皇帝百感交集,一邊是他親自帶大及培養(yǎng)的大明未來的皇帝的哀求和帝國的利益,一邊是他對馬哈木等人的仇恨,這些人差點就將他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力才培養(yǎng)起來的大明未來的皇帝的性命奪走,即使是現(xiàn)在,他的“好圣孫”的性命依舊堪憂。
由于朱瞻基有傷在身,永樂皇帝便由著朱瞻基握著自己的手,只是抬起了頭,閉上了眼睛,做著深呼吸,心里掙扎了良久之后,才恨聲說道:
“經(jīng)過白天一戰(zhàn),瓦剌所部,已經(jīng)大敗。
立即曉諭我軍各部,窮寇莫追,著即回營休整,明日大軍班師回朝。
不得有誤!”顯然永樂皇帝已經(jīng)接受了朱瞻基的建議。
此時,內(nèi)閣輔臣楊榮正好就在永樂皇帝身邊,負責草擬旨意軍令,見永樂皇帝在皇太孫的請求,終于肯下旨班師回朝,不由松了一口氣,趕緊上前答道:
“微臣遵旨?!?br/> 而后退出軍帳將永樂皇帝的旨意傳達了下去。
因為夜已深,諸將得令之后,也不敢遲疑,便草草收兵回營休息。
到了第二天再請出兵的時候,都被朱棣以“寇窮矣,何用遠追”為由拒絕了。
雖然永樂皇帝極不情愿地結(jié)束了這次對蒙古的遠征,但是此時所取得的勝利也是巨大的,斬獲更是遠勝于以前。
所以,當他第二天恢復(fù)了理智之后,既為了激勵將士,也是為了鼓吹自己的文治武功,他便頗有幾分得意地親自撰寫了班師詔,宣布戰(zhàn)爭結(jié)果:
朕不得已,躬率六師討之。師至撒里怯兒之地,賊逆戰(zhàn),一鼓敗之,迫至土剌河,賊首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不度智能,掃境而來,兵刃才交,推枯拉朽,追奔逐北。獸狝禽戮,殺其名王以下數(shù)千人,余虜宵遁,遂即日班師。
……
且說永樂皇帝接受了朱瞻基的建議,從忽蘭忽失溫班師回朝,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回到了北平的時候,已經(jīng)是公元1314年的7月底了。
原本開始的計劃是稍作停歇五六天,便會南京。誰知道永樂皇帝一回到他當燕王時居住的潛邸,一住就住到九月初,才肯起駕回鑾。
你說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漢王朱高煦自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后,看到永樂皇帝因為軍務(wù)減少轉(zhuǎn)而處理朝中政務(wù),便開始在永樂皇帝面前,對太子朱高熾進行詆毀。
同時還暗中制造了太子不希望皇帝打勝仗而是希望皇帝死在外邊,好讓自己能夠早日登基的謠言。
說到底,永樂皇帝的皇位便是由造反成功,才得到的。
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后,最擔心的便是別人謀朝篡位。
一般來說,一個通過造反成功而上位的人,他的最突出的性格特點之一便是多疑。
而永樂皇帝便是這種人中的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漢王朱高煦正是利用了自己的父皇的這一弱點,來攻擊自己的太子哥哥的。
所以,當他捏造的謠言,一傳到永樂皇帝的耳里,永樂皇帝便對太子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