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朱瞻基被刺客打成重傷,生命垂危。幸得華山派的五位高手以內(nèi)力續(xù)命,才得以蘇醒過來。
后來強撐著向永樂皇帝建議班師,差點再次昏迷。
其后在班師的前一個月里,由于程風(fēng)等人照料得法,傷勢雖然沒有起色,但好在沒有繼續(xù)惡化。
可是一進入北平,皇太孫的傷勢便開始惡化,時而蘇醒,時而昏迷。
你道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朱瞻基受傷后不能動彈,只得躺在床上修養(yǎng),能做的只剩下胡思亂想了。他本生有一顆七竅玲瓏之心,甚為敏感,要不然這么多年來,也不可能這么討永樂皇帝的歡心,并把他立為皇太孫。
可是,此時此刻,這顆七巧玲瓏之心卻不利于他養(yǎng)傷。
在班師的途中,扎營之時,他的營帳本就挨著中軍大帳,關(guān)于漢王等人在永樂皇帝面前給太子穿小鞋的事,以及永樂皇帝對太子的不滿,他又怎么會不知道呢?
況且這種事情漢王等人還擔(dān)心他不知道呢?
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guān)系本來就很微妙,皇帝對太子的敲打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單說大的就有過兩次,而且每一次都讓東宮的勢力傷筋動骨。
這也沒什么,關(guān)鍵是太子每次都要過上一段提心吊膽的日子。
太子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挨整一次又差上一分。
朱瞻基往日就常常為此擔(dān)憂,可也是無計可施。
之前朱瞻基沒有遇到過大的磨難,體會得不夠真切,如今重傷在身,想起往日的種種,更是能對父親所遭受的病痛折磨感同身受了。
此時躺在病床上的他,既恨漢王等小人造謠生事,也恨自己不能為父親排憂解難。每每為此暗自傷心流淚。
而身上的傷,也因此而日益加重。
人們常說,世上最難捉摸的是人心。
可是人心也是最好掌握的。
因為人心的根本之處是一致的,而對誰都是有效的。
也就是說,它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這也是人們常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此時,皇太孫的心理便是很好理解的,也是人心所遵循的規(guī)律之一的最明顯的展現(xiàn)。
那么,此時的皇太孫的心理的最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我們先來看看西漢時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說過的話。
司馬遷在其所著的《史記·屈原列傳》中曾寫道: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便是: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待見,所以憂愁深思,就創(chuàng)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nèi)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