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既然已經(jīng)得出了“人生的本質(zhì)便是恐懼”這一結(jié)論,那么,他接下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悲觀主義重新改造了自己的全部人生觀。
而這一件事情他用了打個呼吸的時間就辦成了。
因此,他便開始去做第二件事情,即幫助恐懼摧毀自己身上的所有生機。然而,這一件事情,他只是作成了大部分,尚有一步還沒有完成。
如果要辦成這第二件事情,便需要他去完成第三件事情。
而第三件事情便是幫助他的父親鞏固太子之位,不讓他的父親心底的恐懼這一魔鬼蘇醒。
這也為他的心脈當中暫時保留住了一絲生機。
那么,一個已經(jīng)作出舍棄自己生命的人,為什么最后的牽掛會是自己的父母呢?
其根本的原因乃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在心理上對父母的依賴是不可替代和永不消失的”。
在朱瞻基的心底的魔鬼從開始蘇醒到完全控制了他的心底的過程當中,他在心里有沒有向他人發(fā)出過呼救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只向他的父母發(fā)出過呼救。因此,太子和太子妃便成了朱瞻基離開之前的最后的牽掛。
可這一點,永樂皇帝那里能夠知道呢?
永樂皇帝認為自己是將皇太孫和太子分開來對待的,所以當他對太子采取什么行動時,朱瞻基會理解他的。
相反地,在牽扯到權(quán)力的時候,皇太孫應(yīng)該站在他的一邊,因為他在皇太孫傾注的心血遠遠多于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其它孫子,至于別人就更不用提了;
而且他一直在堅持一條底線,那就是,他不是要廢除太子,僅僅是要提醒太子不能作搶班奪權(quán)的事情而已!
所以,永樂皇帝認為朱瞻基不會將自己牽扯進去,會好好地養(yǎng)傷。
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并非如此。
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有諸于內(nèi),行諸于外”,朱瞻基的心境已經(jīng)有了如此之巨大的轉(zhuǎn)變,必然在外部有其表現(xiàn)。
所以一自進入北平之后,朱瞻基的傷勢便開始出現(xiàn)惡化。時而清醒,時而昏迷。
出現(xiàn)這種情況,程風等人也是束手無策。
為此,永樂皇帝的脾氣也是日益暴躁,越是和太子朱高熾較起勁來,越是不肯早日起駕回南京。
可是這一賭氣,不僅害苦了負責給皇太孫輸送內(nèi)力續(xù)命的華山派的五位高手,更是差點害了朱瞻基的性命。
且說自7月底,朱瞻基便已經(jīng)隨軍回到了北平,在燕王潛邸住下,可是一住便一連住了將近一個月。
就在8月份的某一個夜里,皓月當空,秋風送爽,燕王府內(nèi)燈火通明,內(nèi)侍和宮女來回穿梭,但整個王府之內(nèi)卻沒有一丁點的混亂。
此時王府西側(cè)的一個小院的門口站立著兩位侍衛(wèi),院子里正有五個人圍著一張石桌在交談。
而這五人正是程風和他的四位師叔。
今天上午,他們中的兩人已經(jīng)為皇太孫朱瞻基輸送過一次內(nèi)力,可以歇息二十個時辰。
所以夜里閑來無事,便到院里閑談好打發(fā)時光。
雖然他們住在這里是為了給皇太孫治療內(nèi)傷,可是這里畢竟是永樂皇帝的潛邸,哪能隨便走動。
他們五人除了出去給皇太孫治傷之外,都是待在這個小院里,從不離開,有什么需要都會有潛邸里的人去安排。
可以這么說,永樂皇帝變相地將他們五人軟禁在這個小院。
所以,這五人一到了晚上,總會到這個院子里的露天來,或是練習一下華山劍法,或是探討一下武學,又或是閑談江湖軼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