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城
1、渡河
折疊橋/填壕車
為了通過城外的壕溝或護城河等障礙,攻城軍就必須有機動性的щww{][lā}全/本/小/說/網(wǎng)我國自戰(zhàn)國時代便有使用壕橋的紀錄,稱為「飛江」或「飛橋」。根據(jù)《六韜.虎韜.軍用》的紀錄中有:「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4.7公尺),長二丈(6.26公尺)以上,著轉(zhuǎn)關、轆轤、八具,以環(huán)利通索張之?!褂纱丝芍未拔覈诤緲虻陌l(fā)展方面已極為成熟,不但應用了銷軸、轆轤等機械裝置,其橋?qū)捛疫_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寬達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隊通過。
除了頭車之外,轒辒車、木牛車和尖頭木驢都是屬于攻城的車輛。
轒辒車
轒辒車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出現(xiàn)此一名稱是在《孫子.謀攻》其言曰:「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罐M辒車的用途和頭車差不多,只是構造簡單的多,車子的容量大概是十個人,共有四個路輪。它的車底是空的,所以乘員可以在里頭推車前進,車頂和兩旁則用生牛皮覆蓋。不過大概為了減輕重量,所以車頂?shù)呐Fな且岳K子作為支撐。由于轒辒車是尖頂?shù)模钥梢詼p少炮石的破壞力。
尖頭木驢的車形和轒辒車很接近,因襲轒辒車尖頂?shù)膬?yōu)點,尖頭木驢車頂?shù)男倍雀?,車脊則換為較堅固的大木。為增加行車的安定性,路輪又增加成為六個,車長為一丈五尺(4.7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車的乘員一樣是十名。尖頭木驢曾為梁將侯景所使用,但卻因守建業(yè)的羊侃火攻擊退,事載《太平御覽》、《梁書》及《通典》,因《通典.兵典》所載較詳,故錄于下:
梁將侯景反,兵逼建業(yè),皆危懼。梁將羊侃為守城督,因偽稱得外射書,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賊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
可見這種攻城車最大的致命傷還是在防火上,難怪頭車的車頂上平時就備有泥漿桶和渾脫水袋,準備隨時滅火。
尖頭木驢在宋代又被稱為鵝車洞子,自北宋末年以后的宋金戰(zhàn)役中被金人大量使用為攻城主要兵器,據(jù)《靖康紀聞》一書記其功能構造為:
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車輪推行,其狀如峻屋,上銳下闊,人往來其間節(jié)次續(xù)之,帶有長數(shù)十丈者。上用生鐵裹,內(nèi)用濕氈,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而在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中更詳細的記錄了金兵充分利用洞子攻襄陽城的情形。
木牛
比較起來最簡單的還是木牛,是以堅木厚板組成的攻城車,外層以生牛皮包裹,一樣有四個路輪。但是,它的車頂卻不是尖的,可以想見對于炮石的防御力較低。
鉤撞車
上述幾種車雖然設計精巧,但是對于沖出城的守軍卻缺乏攻擊力,故還有一種鉤撞車,它的形狀和尖頭木驢相仿,只是車子的頂部安裝了一些長兵器,可以用以防御敵軍,必要時,可以抽出使用,避免了車內(nèi)狹小,無法攜帶長兵器的缺點。
木幔
木幔是一種機動式的屏障,因《武經(jīng)總要》并沒有詳細說明,我們只有透過其它的歷史記載來了解它。在《宋書.武帝本紀》中曾記載這種木幔的功效:「張綱治攻具成,設諸奇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沽頁?jù)《通典.兵典.攻城戰(zhàn)具》的記載:「以板為幔,立桔槔于四輪車上,懸幔逼城堞間,使趫捷者蟻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謂之『木幔』」??梢娔踞J怯脕頃簳r抵御來自城堞的矢石攻擊,使攀墻攻城者減少傷亡的一種設施。
3、攻堅--云梯
云梯是士兵用來越過城墻進行攻擊的器材,尤其在冷兵器時代,城墻的破壞極為困難,藉由云梯直接進行攻擊往往是攻城戰(zhàn)的重要手段。
018
宋代的云梯有許多形式,如: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避檑木飛梯、杞車、行天橋、搭天車、行女墻和云梯等。其中前四者的構造較為簡單,飛梯和躡頭飛梯的前端都裝有車輪,以便在推梯附城時較為迅速。竹飛梯更只是以一支大竹為主干,在梯身上安裝踏腳的橫竿而已。至于避檑木飛梯如何避檑?由于《武經(jīng)總要》并沒有說明,因而無法得知其作用。
至于在敵人矢石攻擊當中,利用上述云梯攀附城墻往往死傷慘重,因此宋人又研發(fā)出一系列重型的云梯,以減少攻城部隊在攻擊發(fā)起至開始攀墻作業(yè)前的傷亡。
要減少傷亡就必須從幾個方面下手:首先縮短自攻擊發(fā)起至抵達城墻的時間。為達到此目的,宋人將許多云梯都改成車型,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收錄了五種:杞車、行天橋、搭天車、行女墻和云梯。其次是加強車身對于攻城部隊的防護,上述五種中的杞車并未配備任何防護,而行天橋則在梯子的頂端設有一段女墻,可以在與守城部隊短兵相接時提供簡單的防護,至于行女墻和云梯則更在車體部分增置了生牛皮作為乘員的防護,可以使乘員在攻城前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第三是縮短架梯的時間,關于這一方面,宋人發(fā)展了兩種折疊式云梯。這種重型云梯是以粗大的木頭作為車座,梯子每段各長二丈(6.26公尺),以轉(zhuǎn)軸相連接。作戰(zhàn)時乘員必須在車內(nèi)以人力將云梯推至預備攀登的地點,然后以車后的轆轤將第二節(jié)梯放出,第二節(jié)梯的前端設有鐵鉤,可以迅速的固定梯位,武裝乘員便可由梯攻入城內(nèi)。搭天車和云梯就是屬于這種云梯。值得注意的是,搭天車和云梯的折疊梯頂端都設有鐵鉤,可以鉤住城墻,使得梯子較為穩(wěn)固,在攀登高度較高的云梯時這種設備相形重要,也因此只配備在能架較高高度的云梯上。
值得注意的是,云梯的戰(zhàn)術并非以單梯作戰(zhàn),否則極易為敵人所消滅,必須先集結大量的云梯于矢石的攻擊范圍外,然后由炮隊先行攻擊城墻,待減低敵人的防御力后,最后再由云梯部隊沖鋒,以使攻城部隊的傷亡減到最低。
4、火攻
有時守城者防御嚴密,無法直接進行攻城作業(yè),這時就必須倚賴火攻。攻城所用的火攻術主要是以引起敵軍火災,焚燒敵軍兵器或是以煙熏敵軍為目的。在《武經(jīng)總要》中所收錄用于攻城的火攻器械有以下幾種:
?、湃感?br/>
雀杏是捕取來自城中的鳥雀,然后以中空的杏子裝入燃燒的艾草(火種),等到黃昏時利用其返巢的行為,將火種帶至敵人糧倉
?、菩袩?br/>
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的說法,如果攻城超過十天,則可以準備易燃的干草或薪束約一萬束,一束以人力能夠背負為準,然后至城的上風處,以干草為中心使其易燃,周圍則置濕草,使其發(fā)煙。鑒于引火發(fā)煙的地方不可以離城太遠,必須注意準備皮笆或是傍牌以防敵人以矢石攻擊。這些草料因為帶著濕氣,所以會發(fā)出濃煙,可以熏逐城上的守軍。
⑶煙球和毒藥煙球
這兩樣武器都是利用投石車(炮車)投射至城外的。煙球是以火藥三斤外面敷上一斤黃蒿,要投彈時再以燒紅的錐子刺入點燃包裹火藥的厚紙層,放在炮車上發(fā)射,算好距離與燃燒速度,球落至敵軍陣營時,剛好點著球火藥引起爆炸。毒藥煙球的成分就復雜了,重量大概是五斤,可以使敵方士兵口鼻出血。
⑷揚塵車
揚塵車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驅(qū)趕敵人守城將士,其目的與今日的化學戰(zhàn)有些相仿,但揚塵的目的并不是殺傷敵軍,而是利用散播石灰使敵軍口眼無法張開,或?qū)⒍緹煷抵翑耻婈囍校コ遣筷牼屠么艘皇爻遣筷犽x開防守崗位時,利用云梯蜂擁而上。使用揚塵車也是必須二三十輛同時使用,等待風向合適,或是有鼓風的設備時,將車移至上風處,理論上應該先用炮車轟擊數(shù)次,迨敵軍的矢石稍弱,再將揚塵車推向城邊進行揚塵作業(yè)。
另一方面,守城部隊要是施放化學藥劑進行作戰(zhàn)的話,攻城部隊也必須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此時亦可充分利用揚塵車以制敵。
?、善ぢ?br/>
《武經(jīng)總要》一書也提到敵軍若在地道上方掘翻身窟準備傾倒毒液的話,就必須以張開皮漫,固定于排沙柱上來阻擋毒液流入地道中造成傷害。皮漫的大小為六尺五寸(2.03公尺)見方,材質(zhì)是生牛皮。
5、水攻
所謂水攻,主要是指利用水力來阻擋敵人的運輸路線,沖毀敵人的城墻,或是浸泡敵軍的資材糧秣等。利用水攻的戰(zhàn)術主要是在于水源必須高于城池的地方才行,只要水源高于城,就可以截斷敵人水源,或是引水沖擊城墻或交通線,最后還可以于水源中加入毒藥。自古以來便有許多水攻的戰(zhàn)例。如:韓信就曾利用濰水消滅龍沮。是故,測量水源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工作。用來測定水的高低的器具有三種:水平、照版和度竿。水平是一個小水槽,共有三個相通的小水池,三個小水池中都置有略比池小三分的浮木,浮木上有齒,若三齒一樣高則代表水平。
照版的形狀有點像方形的扇子,長四尺(1.25公尺)下二尺涂成黑色,上二尺白色,寬是三尺(0.94公尺),有一尺(0.31公尺)長的握把。至于度竿,寬二寸(0.06公尺),刻成精度達到分的尺。
平、照版和度竿是如何測量相對高低的?一般而言,先將照版和度竿置于待測地點,用白繩測量待測地點和水平的距離,然后使照版上黑白相交的部分和水平的視覺延長線重合,再利用水平的高度減去度竿測量照版黑白相交線與地表的距離,此即為兩地實際相差的高度。
只要一旦確定水源高于實施水攻的地區(qū),就可以實施水攻,反之,則必須注意是否會被敵人有采取水攻的可能。
6、其他
由于城墻的阻隔,攻城軍隊于守城部隊的一舉一動很難得知,因此必須利用高過于城墻的偵察設施來偵察敵情。這類的車輛種類也不少,如巢車、望樓、櫓、飛樓、云樓等?!秾O子.謀攻》中就有:「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之言,其中的「櫓」就是指這種利用高度來進行偵察作業(yè)的武器。又如《戰(zhàn)國策》卷十二齊五〈蘇秦說齊閔王〉:「故明君之攻戰(zhàn)也,甲兵不出于軍而敵國勝,沖櫓不施而邊城降,士民不知而王業(yè)至矣?!箍梢姍τ诠コ怯薪^對的重要性。
望樓
宋代《武經(jīng)總要》中就錄有望樓圖其說明文中記載望樓高八丈(25.4公尺),用堅木支撐,頂端建一座寬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設一出入口,堅木上釘上釘子以便觀測人員(望子)攀爬,底座是用兩枝各長一丈五尺的鹿頰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只上綁桅桿的方法將堅木和鹿頰木固定,然后在堅木上綁上一百二十尺(37.56公尺)、一百尺(31.3公尺)和八十尺(25.04公尺)三種高度的固定繩以確保其安定性。一般而言,望樓中只配屬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無敵情警戒時旗子是卷起來的,若敵來犯則將旗張開,敵人靠近則將旗桿橫置,若敵人退走則慢慢將旗舉起。
望樓車
有些觀測設備為了符合機動的需要也會發(fā)展成車的形式,如望樓車和巢車。望樓車基本上和望樓的形制很接近,只是多了一個四輪車座而已,望樓車的車轅高度為一丈五尺(4.7公尺),輪子的直徑為三尺五寸(1.1公尺),望竿的高度為四十五尺(14.08公尺),由于望竿上必須支撐觀測室,所以必須用上直徑八寸下直徑一尺二寸(0.38公尺)的木料,若取材困難時也可以用多木接合的方式達到此一強度,和前面所提到的望樓一樣,望樓車的固定方式也是由繩索固定于地面,所不同的是,因為高度的不同,望樓車所采用的固定繩較望樓少但一樣是三層,繩索的長度也短的多,分別是七十尺(21.91公尺)、五十尺(15.65公尺)和四十尺(12.52公尺)。
巢車
巢車的功能雖與望樓車相近,但車制有些不同,巢車的車座是采用八輪車座,而且是以雙竿作為支撐機制的,竿的高度則視城池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唐宋的城墻約五丈(15.65公尺),因之要偵察城內(nèi)必須高過此數(shù)。在雙竿的頂上設置一個轆轤,以便將觀測用的吊艙舉起,因為舉起吊艙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觀測車不同,他是以生牛皮為材質(zhì),可以防御敵人的矢炮攻擊。
拒馬鎗
由于攻堅作業(yè)時,騎兵部隊很難助攻,但守方隨時有可能以騎兵迅速沖出城,快速消滅攻城部隊,因之,防范城內(nèi)騎兵的突襲只能仰賴一些障礙物,而拒馬鎗就是其中一種,利用一支較粗的軸木,將鎗穿插其中,以防止馬的沖擊。
二、守城
1、城防體系
城池的構筑在中國歷史上是淵遠流長的。周人以城立國,武裝殖民,統(tǒng)一了中國。東周時代列國相互交征,攻城往往成為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田單復國的故事就是發(fā)生在攻城的情節(jié)里,討論到攻守城技術最早的文獻《墨子》也出現(xiàn)在此一時代。
現(xiàn)今所保存的古城以魏晉以后者較能反映城的規(guī)制,尤其以鄴城、洛陽和匈奴王赫連勃勃于西元413年所興建的統(tǒng)萬城,已經(jīng)可以略窺城防系統(tǒng)的演進。尤其統(tǒng)萬城雖為匈奴人所建,已可以見到墩臺、馬面、甕城等設計的雛形。唐代的城制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在杜佑所著《通典》中,也特別列有〈守拒法〉一章,敘述了城墻、城壕、弩臺、羊馬墻等設施。
宋代的城制總和了歷代的經(jīng)驗,將城池的防御系統(tǒng)發(fā)展成由城墻、城門、甕城、馬面、鐘樓、鼓樓、望樓、弩臺、敵樓……等機制所構成的復雜體系。且由于宋代外患頻仍,面對敵人強大的騎兵,野戰(zhàn)時常無法致勝,戰(zhàn)爭往往因而發(fā)展為曠日持久的城池攻防戰(zhàn),如北宋末年的汴京、南宋時的德安和襄陽城的攻防戰(zhàn)都長達數(shù)月之久,更刺激了宋人對于城防的重視。除了《武經(jīng)總要》這樣大部頭的軍事百科全書有《守城》和《攻城》的專章外,也出現(xiàn)了記錄守城戰(zhàn)術和經(jīng)驗的專書:如陳規(guī)等所著《守城錄》和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知識分子也在筆記中提到一些經(jīng)驗,此外士人也極為重視和城防相關的知識。如沉括在《夢溪筆談.官政門》即曾提及有關馬面的資料。
一般而言,宋代城墻的高度約在11公尺左右。城門外要構筑甕城,一般是半圓形或方形的,厚度和城墻一樣,在兩側設有門。城外距離三十步(46.95公尺)的地方則掘壕溝,以吊橋交通往來。靠近壕溝的內(nèi)側則在距離城墻十步(15.65公尺)的地方筑羊馬城,羊馬城高一丈至八尺(3.13-2.50公尺)之間,羊馬城的城門要和甕城的城門方向錯開。羊馬城的女墻的高度為五尺(1.57公尺)。
城上都置有女墻,城上每十步(15.65公尺)就設有一個敵棚(樓),馬面上也有。四面設置有弩臺,弩臺的面積為寬一丈六尺(5公尺),長三步(4.67公尺),可以安置大型的床弩。沉括在《夢溪筆談.官政門》中曾強調(diào)馬面的作用:「予曾親見攻城,若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矢石臨之?!?br/>
《武經(jīng)總要》一書曾歸結了守城五項的失敗原因來提醒守城者:一是壯大寡小弱眾;二是城大而人少;三是糧寡而人眾;四是蓄貨積于外;五是豪強不用命。如果再加上外水高而城內(nèi)低,土脈疏而池隍淺,守具未足,薪水不供,雖有高城也要棄守。如果要確保城守,則要符合五全的條件,一是修城隍,二是器械具;三是人少而粟多;四是上下相親;五是嚴刑賞重。如果再加上大山之下,大河之上。高而不旱,水用足的先天條件,則符合兵法上所說:「城有不可攻?!沟膬?yōu)越守勢。
靖康年間金人攻克汴京,燒殺擄掠,給予北宋的士大夫很大的打擊,開始深切反省失敗原因并研究守御之道。紹興十年,陳規(guī)在讀完夏少曾所著《靖康朝野僉言》之文后,深感「痛心疾首」遂撰寫《靖康朝野僉言后序》一文檢討守御之道,并將其守御德安成功的經(jīng)驗,再撰寫了《守城機要》。陳規(guī)在這些作品當中表述了他對于城守的新觀念。
在技術史的觀念上,陳規(guī)的守城戰(zhàn)術是建立在因應投石器迅速發(fā)展的基礎上。尤其投石器雖然是漢人所擅長,但是隨著軍事的失利,許多宋兵為外族所擄,這種利器也就日益被「師宋之長技以制宋」的外族所充分利用,甚至直接將宋兵編為一軍,反過頭來攻打自家人。由于投石器的廣泛使用,城墻被破壞的機率大增,城防系統(tǒng)的改進也變得日益迫切。
陳規(guī)對于城防制度的改進主要在于三個方面,第一是改良甕城:陳規(guī)認為甕城應該拆除,改成一道橫墻;第二是收縮城角,使得防御能力增強;第三是增加城和壕的的數(shù)目。陳規(guī)的守城觀念從戰(zhàn)術的層面來說,就是主動防御和加大防御縱深。
陳規(guī)所提出的城制,雖然基本上對防守有幫助,但還要考慮許多其他條件,因此,到南宋寧宗時,又有襄助襄陽城統(tǒng)帥趙淳,成功擊退攻城金兵的趙萬年,詳細的紀錄下了當時襄陽城的防御設備,而其規(guī)劃雖與陳規(guī)所主張類似,但也有因地制宜之改進措施。(詳情請參閱趙萬年所撰之《襄陽守城錄》一書)
2、阻滯設施
在敵軍攻城前應盡量消耗敵軍的有生戰(zhàn)力,以降低攻城時敵軍所給予的壓力,所以就必須設這些阻滯設施。不過據(jù)著名的古兵器學者周緯表示:宋人這方面并沒有太多發(fā)明,多半還是沿襲前代而來。如:鐵菱角是來自周秦鐵蒺蔾,鹿角木來自漢代,三國時代魏軍曾大量的運用于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