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川王妃確實是從太宗皇帝開始說起的。
話說當(dāng)年,太宗欲立儲君,因自己猶豫不決,曾公開地詢問了大臣們的意思。
曰:在朕的這三子之中,誰為太子最佳人選?
其三子:先帝、燕王、趙王,當(dāng)時,還未封藩。
而后,群臣便展開了一系列的深入討論。
文臣們認(rèn)為,長子(先帝)的文治能力卓越,實為太子最佳人選,且,這也符合古來立長為嫡的禮制,但若是廢長立幼的話,何以給天下人解釋?
武將們則認(rèn)為,次子燕王的武功才華出眾,為太子的最佳人選。世人皆知,燕王已為大奉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使是廢長立幼,也足可以服眾無爭。
至于其三子趙王,第一時間就表示自己無心于立儲之爭,主動退出了這場爭奪戰(zhàn)。
這個風(fēng)波維持了將近半年,最后終于一錘定音。
最終,太宗皇帝采用了文臣們的建議,立長子為儲。
燕王對此大為失望,心生怨恨,曾公開表示說,是他哥哥搶了他的太子位,可見他有多么的不滿。
以至于后來,他還耍起了倔脾氣,以各種理由為拒,就是不肯去云南的封地就藩。
最后,太宗皇帝念及他往日的功勛,又把他的封地改為是山東樂安,算是做些補(bǔ)償。
但是,在樂安就藩后的燕王依舊不死心,繼續(xù)著他的皇帝大夢。
那一年,太宗皇帝才剛剛駕崩,他就立即醞釀起了自己篡位計劃,并展開了一系列的布局。
那他都是些什么樣的布局呢?
按照川王妃的話來說,燕王把篡位的大計分成了皇宮之內(nèi)和皇宮之外這兩大塊。
皇宮內(nèi)的布局屬于是招暗棋,究竟為何誰都不得而知,不過,也可以揣度出一二。你想,先帝才登基一年左右就無疾驟崩了,這還不夠說明問題的嗎?
因此,川王妃也懷疑這是燕王在幕后下的黑手。
不過,這只是她的猜測,目前尚無定論。
也就是說,先帝之死依舊是個不解之謎,即使川王妃,也不知曉其中的具體秘辛。
對于燕王宮外的布局,川王妃知道的可就多了,用她的話來說,真的算得上是大手筆了。
是這樣的。
首先,他暗中聯(lián)系了一眾藩王,尤其是趙王,以求得到他們的聲援,這是打算先從家族內(nèi)部開始入手,以此來給新登基的小皇帝進(jìn)行施壓。
除了利用好宗室關(guān)系之外,燕王還積極地組建著自己的勢力,比如說,招兵買馬,囤積糧草等。
可是,僅僅這些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呀,要想個什么方法給皇帝找點內(nèi)憂才行。
于是,他便拉攏了永川王,在他的財力支持下誕生了那個拜帝教,其用意很簡單,目的就是為了給這江山社稷添點亂子。
那次,燕王親自秘密地來到了永川府,而川王妃則是替夫會客,洽淡其中的利益交換。
也就是談?wù)剹l件。
最后,燕王做出承諾,如果他日后能捷登基大寶,就封永川王為云南國王,而川王妃,自然就是分封國的王后了。
這屬于是藩鎮(zhèn)割據(jù)之舉,和主動割地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這條件,非常誘人!
川王妃對此也很滿意,于是,她就尋了有著護(hù)國大法師大夢的葛裘老道,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創(chuàng)建拜帝教。
拜帝教既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