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王薨逝后,川王妃給丈夫收了尸。
她震驚了……
幾乎不用仵作去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王爺是被利器給一下子捅死的,但是到了最后時,卻被定性為了是,疑似不慎墜馬歿亡!
然而事實(shí)上,永川王根本就不會騎馬。
更令川王妃感到不解的是,丈夫死后瞪大了雙眼,明顯是死不瞑目。而在他的手里,一直緊攥著那半幅《蟋蟀圖》,松都松不開手。
鑒于此,她有理由相信,這半幅圖很可能是王爺在臨死之前,從兇手身上撕下來的。
而太子又恰巧是個既好繪畫也好促織的人,莫非,這畫的原主人會是他?
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太子可就成了弒兄的兇手了。
這可是大不仁!
不過,在沒有其他證據(jù)的支持下,這些也都只是憑空的猜測而已。
隨后,新帝登基,并命禮部以及宗人府的人來為永川王治喪,于此同時,天子也給其死因做出了蓋棺定論,依舊是之前的不慎墜馬歿亡。
這是騙人,還是騙鬼?
川王妃認(rèn)為,小皇帝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因為他并不想捅破那層窗戶紙,免得遭受罵名。此外,還有著一點(diǎn)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意思。
鑒于此,川王妃又開始安定下來,選擇繼續(xù)居住在她的永川王府之內(nèi)。
新君的處理方式看起來彰顯低調(diào),其實(shí)并不是!
還沒等到寶座坐熱乎,皇帝就立即展開了新一波的動作,明面上,他公然地聲討拜帝;暗意里,也開始劍指他的二叔——燕王爺。
這時,世人才猛然發(fā)現(xiàn),新帝和他爹是不一樣的,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氣勢。
不過,皇帝很快也因此栽了跟頭。
啥事呢?
由于三朝元老們的各種力諫和力爭,弄得新帝放不開手腳,感覺頭都大了。
燕王也沒閑著,立即就想出了相應(yīng)的反制措施:呵呵,你個小皇帝,不是喜歡擺出一副道德明君的樣子嗎?那我就故意給你抹把黑!
怎么抹?
好辦!
他傳令川王妃,盡快地把皇帝涉嫌弒兄的丑事給抖露出來,讓天下人詬。
但是這么一來,川王妃就被迫走上了前臺,變成了最為危險的馬前卒了。
去跟皇帝明著叫板?
誰不怕呢?
川王妃自然也不例外!
她苦思之下,想出了一種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先把那半幅《蟋蟀圖》的流言給放出去,自己做好準(zhǔn)備,靜觀其變。
這么做的好處有二,一是可以借此觀察一下皇帝的具體反應(yīng),二來也不算得罪了燕王。
于是,真就這么辦了。
沒想到的是,皇帝這次的反應(yīng)非常的大,直接派暗衛(wèi)來到了永川。
這什么意思呢?
可否理解為:朕是本來不想動你的,可你偏就不老實(shí),那就休怪朕心狠手辣了。
于是,就出現(xiàn)了永川王府的那場大火。
然而,聰慧的川王妃也憑著事先做好的準(zhǔn)備順利脫險,然后,她就果斷地去往了山東府,投奔燕王。
這事之后,皇帝也沒有再咄咄逼人,而燕王也變得消停了一些,二者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僵持狀態(tài)。
但是,這個平衡沒有維持多久,就被一個突來的意外給打破了。
轉(zhuǎn)折點(diǎn)發(fā)生在去年的年前,那時,南方抗倭大捷,朝廷敕令禮部官員南下犒軍,以顯皇恩浩蕩。
而當(dāng)時被活捉的幾名倭寇敵酋,也被押解著隨禮部的人一同返京,行程上來說,也確實(shí)順路。
這本是一個機(jī)密消息,但難不保會走漏風(fēng)聲,葛裘就事先得到了這個消息。
他打算在山東境內(nèi)設(shè)伏,一舉營救下那幾個倭寇首領(lǐng),盤后并拉其入伙,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倭寇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