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的話卻并未給曹丕帶來多大觸動,曹丕搖頭道:“如若閣下都是這般無用之言,便莫要再說,天色已晚,吾當安歇矣!”
曹操缺糧眾所周知。
在曹操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幾乎年年缺糧,哪怕經(jīng)過屯田,可面對爭戰(zhàn)不休的漢末,依然拙荊見肘。
可糧食老天決定,曹丕可不認為,有人能夠有畝產(chǎn)十三萬斤的本事。
可見劉玄這番話純屬放屁!
整個天下的諸侯都想解決糧食危機,可是有誰辦到?
自棗祗、韓浩提出民屯,便以奉若神明,高官厚祿以待,被曹操引為親信腹心。
可糧食高產(chǎn)也只靠剝削,盡量增加畝產(chǎn),承擔著永不停歇的戰(zhàn)爭而已。
劉玄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道:“吾既有策,安得無法?”
曹丕瞳孔放大,呼吸瞬間變得急促,問道:“君有法?計將安出?”
“此不過雕蟲小技耳,有何難哉?”
莫說不過是忽悠曹丕,便是真的,劉玄也有辦法盡量提高畝產(chǎn),這點還真不是吹牛。
曹丕一臉舔狗模樣,坐立不安說道:“伏望卿教我!”
“即為君謀劃,自當言無不盡,尊駕且靜聽!
而今棗君、韓君雖以獻策屯田,且多有所得,在下以為不然。而今天下紛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將士忙于征戰(zhàn),又常遇天變,使屯田之策,并非尚佳。
君可上書丞相,清查天下人口,從新編戶齊民,將戶籍分三,即‘民’、‘軍’、‘匠’三籍,以世襲罔替制。
如匠籍,人人皆有家傳之技,必不會如今日這般,需浪費無數(shù)錢糧,培養(yǎng)學徒成長。
如軍戶,可在天下劃分衛(wèi)所,每一百三十余人既為一百戶所,設百戶,十百戶所為一千戶所,設千戶,千戶所有前、后、左、右、中合為一衛(wèi),設校尉一員。
以從征﹑歸附﹑謫發(fā)﹑垛集充兵員,負責屯田、守備、征剿等,有軍戶屯田、黎庶耕種,朝廷每歲收繳糧稅即可。
如此即使百萬大軍,亦可不費朝廷一米也……”
“今北方糧產(chǎn)大減,可征調(diào)民夫駿通邗溝等渠道,修建運河一道,貫通南北,以南糧調(diào)往北方,彌補北方糧產(chǎn)不足?!?br/> “廣修糧倉,昭告天下百姓,存糧于倉,待災年放還百姓,如此朝廷、百姓兩益……”
劉玄零零碎碎,說了十幾個看似解決眼下難題的妙策,實則全部都是包藏禍心。
說白了,便是一個放了慢性毒藥的面包,一旦吃下,早晚必然會毒發(fā)身亡。
就拿軍戶制就不必多少了,朱元璋還在世就已經(jīng)有逃戶,衛(wèi)所就開始逃逸了,不足百年時間的正統(tǒng)年間,大多千戶所兵員逃逸十之七八。
而且這種戶籍制,非常類似阿三的種族制,明朝大家還可以考科舉拼一把,當官之后就不需要再承襲。
而漢末并沒有,他們自能子子孫孫干一件事,漸漸的就會變得階級固化,矛盾會越來越大。
如此一來短時間內(nèi),解決眼下難題,的確非常奏效,可是他也會比明朝軍戶制崩的更快,百姓逃逸更廣。
但是除了劉玄,當世沒人清楚這種弊端。
至于修運河,雖然更是包藏禍心,漢末本來生產(chǎn)力不足,又在天下疲敝之時,發(fā)民夫修建河道,典型的疲兵之策。
當然修建運河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當年韓國畏懼秦國,故而獻疲國之策,讓秦國修建鄭國渠,然而河渠修建之后,秦國實力大增,以這個作為誘餌,曹操很大可能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