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涼風(fēng)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之日,風(fēng)和日麗,秋高氣爽,景帝偕太子劉徹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
????祭祀完畢,景帝端坐在太廟云臺的主席上,興致頗高,臉上堆滿了笑容。正所謂“立秋晴一日,農(nóng)夫不用力”,立秋日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過日子,農(nóng)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作為一個與民生息的帝皇,景帝是由衷的替百姓感到高興。
????太常卿劉歂更是紅光滿面,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行政事務(wù),一年到頭他也沒幾次露臉的機會,今日自然要好好表現(xiàn),在皇帝面前搏個臉熟也是好的。
????劉歂征得皇帝同意后,揮手示意奏起祭祀禮樂。太樂令當(dāng)然不會給上司掉鏈子,命樂工奏響周朝祀天的古曲《西皓》,歌伶隨曲吟唱起來,八佾八列六十四名樂人(舞姬)也紛紛執(zhí)羽而舞,正是古舞《育命》。
????皇帝和群臣看得津津有味,倒是坐在景帝右側(cè)的劉徹哈欠連天。雖然知道這是華夏民族的古典文化,是應(yīng)該尊重的,但他實在提不起興趣。特別是從未央宮一路行來,近萬的迎秋隊伍,竟然車旗服飾皆白,連皇帝和太子都要身著白色麻衣,隨行的歌伶還不斷的唱著腔調(diào)詭異的古曲,讓劉徹這個后世之人感到頭皮發(fā)麻,沒事為啥要披麻戴孝啊,實在是太不吉利。
????為了準(zhǔn)備祭祀宗廟的貢品,景帝還進入太廟外的園圃內(nèi),獨自射殺了一頭強壯的野牛,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劉徹看到景帝提著水桶大的野牛頭緩緩走出園圃時,幾乎沒樂暈過去。太無恥了!這演戲多少要有點譜吧?就靠一張弓和一柄厚背劍就能獨自在半個時辰內(nèi)搞死這樣一頭野牛?單單砍下牛頭都得花上大半個時辰了。
????而看到景帝身上還白衣飄飄,纖塵不染的神仙模樣,群臣非但沒有露出絲毫疑惑的神色,反而登時山呼萬歲,陛下威武。劉徹覺得他們比皇帝老爹更加無恥,玩政治的永遠都是這副鳥樣,但劉徹覺得自己將來要保留一絲人樣,所以他會成為半人半鳥的生物,簡稱鳥人。
????實在閑得無聊的劉徹,只得半瞇雙眼,神游天外。南山下實驗田里水稻應(yīng)該快收割了吧?好不容易從江淮尋來現(xiàn)今大漢最好的稻種,為了提高種子勻度,有利培育壯秧,幾乎是命令下人選種時一粒粒的挑選,顆粒碩大飽滿。種子消毒更是廢了大力氣,石灰水,草木灰,硫酸銅溶液,現(xiàn)有適于浸種的手段都用上了。
????畢竟劉徹兩輩子都沒干過農(nóng)活,從書中得到的理論要轉(zhuǎn)化為實際頗為不易。所幸御花園里有幾個老花匠,從前也是農(nóng)家出身,又精通苗圃育種,所謂觸類旁通嘛,劉徹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從少府將人搶了過來,一起研究稻種改良的方法。今年開春時,幾人都被派去孤兒內(nèi)院的農(nóng)學(xué)院去做先生了,還搞了一百畝的實驗田,上月回報說長勢良好,劉徹才稍微放下心來。
????稻子現(xiàn)在的產(chǎn)量或許還比不上粟米和小麥,但劉徹知道,在雜交水稻問世后,稻子將成為華夏民族最重要的糧食來源。然而想要在關(guān)中推廣水稻,并不簡單,和粟米與小麥相比,水稻的需水量太大。除非劉徹能找到野生旱稻稻種進行培育,旱稻種子發(fā)芽時需氧較多,吸水力較強,而需水量較少,很適合在關(guān)中種植?,F(xiàn)今的旱稻稻種大部分分別在東南亞和南亞,最有機會拿到就是南越國了。
????南越國,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の沮w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漢朝成立后,趙佗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nèi),趙佗仍然繼續(xù)用著皇帝的名號。
????如今趙佗已經(jīng)九十高齡,即使是在人均壽命高達七十余歲的景帝朝,都是少見的高壽。(不要懷疑,漢初是中國歷史上人均壽命最高的時代,二十一世紀(jì)新中國的人均壽命才恢復(fù)到景帝朝的水平線。)劉徹更知道,歷史上的趙佗最后活了一百多歲,不但熬死了他所有的對手,甚至連對手的孫子都熬死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秦漢時期真正笑到最后的人。
????如今南越國天高皇帝遠,又占山為王,劉徹實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已經(jīng)暗暗下定決心,要盡早搞掉趙佗。旱稻實在太重要,關(guān)系到未來的一系列布局。沒有足夠糧食,人口增長計劃就沒法進行,對外征伐就沒有足夠的兵力,對內(nèi)發(fā)展也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劉徹不是沒有考慮過派人潛入南越國尋找野生稻種,但直接在關(guān)中種植野生稻種是異想天開。巨大的氣候差異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克服的,必須先就地培育,在南越國大范圍人工試種,慢慢的選取合適移植的品種,方才能關(guān)中種植。yy小說中拿到一袋種子就能種出幾畝良田的神跡,劉徹自認(rèn)還沒有如此耀眼的主角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