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健步如飛,一月,二月,三月……
清明時節(jié)的雨,下個不停,偏僻的善溪村沐浴在綿綿的雨水里。小溪的水嘩嘩嘩地流向低處,一刻不停地。山上,田野里,蘇醒不久的草兒鉚足勁兒往上竄。原本光禿禿僵硬開裂的田埂,禁不起春風的千呼萬喚,春雨的千絲萬縷,上面擠滿了密密叢叢的春綠,數(shù)也數(shù)不完。放眼四望,一簇簇艾草冒著嫩葉兒矮矮地散在田埂上、溝渠邊,默默地襯著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地里除了勞作的村民,還有一些采艾草的女人和小孩,三三兩兩的,穿著雨披戴著草帽。
在田的一頭,韓易水蹲在田埂上,左手挎著籃子,右手像采茶葉似的采著艾草。陳望亭站在旁邊給她撐著傘,他是個大男人,對這種采艾草的小事不怎么感興趣,雖然鄉(xiāng)下的田間趣事,對于過慣了少爺生活的他來說,也是新鮮的。
過了一會兒,他覺得易水長時間蹲在地上肯定累的,于是也蹲下身去,騰出一只手來幫易水一起采。兩人一邊采艾葉,一邊用身子你擠我,我擠你,眉目傳情你來我去,小夫妻變回了一對正在熱戀的情侶。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落在雨傘上像撥算盤珠子,滴答滴答,大珠小珠落一盤。在密密的雨聲里,韓易水給陳望亭介紹起艾糕的制作過程。
“做艾糕先要準備米粉和艾葉,這兩樣是主要原料。米粉是大米通過加工而成的,又叫大米面。小時候,村里有一家打米廠,當時叫加工廠,里面有一個打米機和一個米粉加工機。打米機頂上有一個裝稻谷的料斗,機身前后各有一個出口,一個出米,一個出糠,分得清清楚楚。米粉加工機是用來打米粉的,機器一轉,白花花的大米瞬間變成了白花花的米粉。加工廠里整天機聲隆隆,灰塵撲撲,機器上,房梁上,地上,全是厚厚的灰塵?!?br/>
“廠里只有一個師傅,穿著勞動布做的工作服,頭戴有披肩的鴨舌帽,也是整天灰頭土臉,身上的灰塵似乎永遠也撣不凈。打米師傅和人說話總是一臉嚴肅,提著分貝講,村里的小孩見到他都怯生生的。我們?nèi)ゴ蛎追鄣臅r候,父親遞給他一支煙,他稍作推脫便接了去,沉著的臉稍稍松動了些,可說話還是亮著嗓門?!?br/>
易水憶起了往事。
“母親做艾糕的時候,每次先要準備一個臉盆,往里倒入一些米粉,再把洗凈煮過的嫩艾葉切碎,加在米粉中調(diào)勻后開始和面。一圈又一圈,面團在她的掌心里打著滾,越滾越帶勁,直到面團有了粘性她才停止揉搓。做艾糕需要用到印糕板,印糕板其實就是制作糕點的木制模子。在我們這里,以往誰家有個大小喜事,如結婚嫁娶、祝壽滿月、造屋上梁等,都要按傳統(tǒng)習俗制作糕點。此時往往是印糕板大顯身手的時候,各式圖案花樣,應有盡有,一塊塊印糕“吧嗒吧嗒”從模子里跳出來,再按上一點好看的紅胭脂,更是喜慶?!?br/>